假如项羽在三国里,会 水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历代争天下失败者里,西楚霸王项羽,是个常叫历史票友感叹输得很可惜的人物。
这位力能举鼎的武力强人,秦末起纵横沙场八年,大小七十多战未尝败北,几乎打赢了一切面对面硬杠。
却在老大哥刘邦的软硬兼施下越赢越悲催,最后终于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地。
临终那一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更叫多少后世粉丝虐心之余,也生出幸福猜想:假如给项羽换个环境,放在其他乱世重头再来,他还会输得这么悲壮吗?比如放在三国时代?
不吹不黑的说,如果项羽及其团队,真的奋斗在汉末三国时代,他会是什么水平?甚至能书写什么样的传奇?首先一个事实是,项羽的一项必杀绝技,也必然会在三国年间继续升级开挂——骑兵快速奔袭。
说起项羽的强大,后人常津津乐道他举鼎的武力,但比这更可怕的,却是他骑兵快速奔袭的打法。
他战争生涯里的几场经典杰作,全是靠这杀招打出来的:巨鹿之战里以骑兵切断秦军粮道,一口气团灭四十万秦军主力。
彭城之战里,在老窝彭城沦陷的危局下,项羽以三万骑兵长途奔袭,只一个上午,就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杀得全线崩溃,打得这位未来的汉高祖狼狈逃窜,老爹老婆都做了阶下囚。
甚至就是在垓下之战的绝境里,战力爆发的项羽,依然以仅剩的上百骑兵大呼驰下,在汉军的十面埋伏里掀起快打旋风,以仅阵亡两名骑兵的代价击杀汉军数十百人。
临败亡前,还给刘邦狠狠扎了几刀。
这逆天场面,足见项羽登峰造极的骑兵战能力。
而且必须说的是,项羽所处的楚汉战争年代,还是骑兵的雏形时代,就连战场上的武器装备,也以青铜器为主,铁甲铁兵器都罕见,骑兵的价值也就十分边缘化。
却唯独项羽大胆尝试,在装备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性的把骑兵打造成锋锐尖刀。
这一作战理念,已远远甩开他所身处的时代。
而放在四百多年后的三国时期,却更可拥有广阔舞台。
因为,也正是从汉朝开始,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军工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军队的装备开始全面铁器化,外加畜牧业的火热和养马技术的提升。
骑兵的比例不但大大提高,装备更一茬茬升级。
一米多长的铁制环首刀,取代了楚汉战争时代的铜剑,铁甲更不再是贵族将军们的专享,当胸马铠等防护装备大量普及。
骑兵,已是钢铁包裹的冲击力量。
所以,在三国的战场上,装备精良的铁骑,常是大规模野战的胜负手。
奔袭夜袭等战术层出不穷。
比如曹操夜袭袁绍乌巢粮库,侧翼突袭马超,长途奔袭乌桓,都是三国骑兵战的经典杰作。
但相比之下,作为骑兵奔袭战的鼻祖人物,项羽倘若掌握了这类精良骑兵,那必将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三国群雄逐鹿的战场上,他那极其成熟的骑兵冲击打法,很可能会继续缔造一次次歼灭战神话。
甚至,比起四百多年前来,三国时代公认古代中国军工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比起楚汉甚至两汉来,三国时期冶铁技术更强,多层积叠锻合法的推广,也令钢铁武器盔甲装备,都可大量生产。
就连作战用的箭,也是清一色的钢簇。
另外发石车连弩等新装备也应用于战场上。
对于项羽这样一个战术天才来说,这些新装备,也将激发其战场灵感,催动出一场场战术革命。
三国时代的几位枭雄,谁碰上都要吃亏。
以这个意义说,天生为战争而生的项羽,真要降临三国时代,也确是赶上好年头,开启又一场大杀四方的传奇。
那是不是可以说,项羽能够改写三国历史,甚至一统天下呢?当然不是,因为项羽的毛病,换到三国时代,照样各个都是坑。
比如项羽那众所周知的人才大派送问题。
项羽用人,其个人人格魅力极强,对他死心塌地的部下,那也是真死心塌地。
可毛病也极大:首先是任人唯亲,对给刘邦通风报信的项伯这类实在亲戚,那是从头到尾信到底。
可对亚父范增和爱将钟离眜等人,却是各种提防,以至于汉军一个反间计,就是齐齐中招。
这样的用人风格,再好的人才也得寒心,人才流失也是常事儿。
楚汉战争时,韩信陈平英布等刘邦开国功臣,早先都是项羽团队的,都是被项羽反智式的用人,先后白送给了刘邦,换到三国时代,同时代的孙权曹操刘备,也都是擅长礼贤下士的主儿。
项羽如果不改改他这老脾气,不知还要给这几位白送多少嫁衣裳。
与这同样要命的,还有项羽另一毛病:只管打仗不管建设。
楚汉战争时代,打仗花样百出的项羽,搞建设却是满头蒙圈。
早年刚起兵时,项羽的画风就是城下而屠之。
后来西进灭秦,也是走一路屠一路。
反而是他的老大哥刘邦,却最擅长安定地方发展生产。
强大的后勤保障,也成了刘邦反杀项羽的重要原因。
换到三国时代,后勤建设的意义,那是更加重量级。
三国时代军工科技突飞猛进,战争成本大大上升。
列强间的争锋,表面打的是战略战术,根子上打的是钱粮。
就以最基本的粮食保障来说,曹魏从建安元年起,就进行大规模的民屯,十八年后又把军屯推广各地。
这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东吴与蜀汉也在各地的领地上,推广了大规模的屯田,另外还大规模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线路。
这些功课对于项羽来说,基本高难度。
所以,如果项羽真的在三国时代争天下,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粮草不济。
三国时代不同于楚汉战争,不是几仗就能决定胜败的,相反打的是长期的相持。
就算战场上占尽优势,物资补给严重吃亏的项羽,也很难走太远。
最为严重的,却是项羽又一个公认短板:战略眼光问题。
当年项羽输刘邦,槽点最满满的,就是他从头到尾跑偏的战略判断力:打下咸阳后,偏偏要迁回彭城,白白放弃关中平原要地。
刘邦席卷关中时,他无视这威胁,反而先去北击田齐,这才被刘邦钻了空子。
白热化的荥阳争夺战,项羽在付出惨重代价拿下成皋后,却被刘邦的偏师牵着鼻子走,导致成皋得而复失,韩信彭越等人形成反包围,战略态势陷入被动,埋下垓下惨败伏笔……
可以说,项羽在楚汉战争的每一步,都是赢了战术,输了战略。
路子走歪,赢再多也是死胡同。
放在局势更复杂,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里,项羽又能对战局,有多少精确的判断力?这答案,依然不乐观。
不过相比之下,三国时代的这几位英雄,特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这几位,以战略能力来说,都有不少缺点。
比如曹操,就在刘备初取益州时犹豫不决,错过了南下取益州的良机。
孙权在与公孙渊的合作里,也是昏招连连。
刘备的夷陵之战抉择,更是亲手改变了隆中对战略。
如果与项羽做对手,他们的战略布局能力,比起项羽的老对手刘邦来,也是差距明显。
于是综合来说,如果换环境到三国时代,倘若项羽只是为将,无论他在曹孙刘三方的哪一方,都必然会建立功业,开创沙场神话。
但如果去争天下?项羽可以打出很多漂亮仗,也有机会割据一方,甚至一度与曹孙刘并立,但一统天下的,也绝不会是他——缺少用人的襟怀气度,缺少正确的大局观判断力,就算再能打,也很难笑到最后。
这个道理,无论楚汉还是三国,无论古今,都是硬道理。
参考资料:吴夏平《项羽败因论》、张世娟《三国时期的军事战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装备》、周长青《项羽非战之罪辩》、唐武文《略论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