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成因和现状(十三)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1)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是指我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于2020年起在边境发生的军事对峙与冲突事件。自2020年5月5日以来,中印两国部队据称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多地进行侵略性行动、发生数起对峙和小冲突,并造成双方人员伤亡。事发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班公错及日喀则市的乃堆拉山口。另外,阿克赛钦西部实际控制线附近也出现了对峙,其中双方大多数参与对峙的士兵聚集在加勒万河谷,中方反对印度在此地方修筑公路。尽管冲突不断升温,印度和中国均坚持有足够的双方机制循外交途径解决局势。
根据印度的说法,我方没有按照协议撤军,并且让数百名中国士兵伏击了印度的巡逻队。我国军方《解放军报》发布视频称,冲突系因印军越线搭设帐篷,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伏击以祁发宝上校为首的数名中方谈判人员引起的。冲突发生后,中方派遣了以陈红军少校为首的增援部队前往营救。双方随即使用冷兵器展开了械斗,造成人员伤亡。这是自1967年以来中印之间首次造成了人员死亡的冲突。
随后,经过三轮中印军长级谈判和其他外交谈判,我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通电话,就缓和两国边界事态达成积极共识,双方一线部队随即脱离接触。在西线加勒万河谷脱离接触的过程中的缓冲区设置在实际控制线的印度一侧。但是,我国却依然坚守班公错。在双方脱离接触后的8月29日,双方再次在班公错南岸发生冲突。中印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先前达成的共识。
2021年2月11日,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向印度议会表示,在两国进行了多轮军长级谈判和外交谈判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双方边境一线部队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班公错地区开始组织脱离接触。
克什米尔的地图,红色圆圈标出了冲突的大致位置:加勒万河谷(上),温泉检查站(中)和班公错(下)
背景
自2017年持续了73天的的洞朗事件后,我国便不断往青藏高原增兵,其中包括了我军的适应高原作战的轻量化主战坦克15式轻型坦克、直20通用直升机、翼龙-II无人机和PCL-181车载155毫米加榴炮。2020年5月乃堆拉山口冲突以后,扩建的阿里昆莎机场也发现了我军重型战机歼-16与歼-11的身影,该机场距离班公错200公里。
导火线
引发冲突的导火线原因多种。中印两国关于领土的争斗都趋向激烈。在冲突爆发前,印度方面兴建了多条公路并计划在2022年前完成66条边线道路,此举引发了我国方面的不满和外交抗议。我方在这些边境争议地区也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泰勒·弗雷维尔表示,这是中国对印度在中印边境上建造工事的回应,尤其是达布克-什约克-DBO公路。
而在2019年8月印度中央政府拆分查谟和克什米尔,此举被我国认为是对我领土主权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的挑衅。许多学者及评论也认为这是冲突的导火线之一。
印度—尼泊尔矛盾
2020年5月起,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印度在里普列克山口(毗邻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和印度北阿坎德邦)修路的游行示威,众多示威者前往印度大使馆抗议。
6月12日,尼泊尔边防武警击毙了一名印度西塔马尔希市的居民,并击伤另外2名印度人,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随即在13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位于中印边境的里普列克山口等尼印争议地区划为尼泊尔的明确领土,引发印度的愤怒回应,而尼泊尔在里普列克山口的行动则被印方猜测为符合中国在附近地区的利益,因此尼泊尔的此次行为被印度陆军参谋长曼诺杰·纳拉瓦内认为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并以此维护中国在阿克赛钦的利益。但截至17日,尼泊尔与印度尚未爆发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