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据史书记载,1650年,39岁多尔衮外出打猎,意外坠马,摔伤后去世。骑马摔死的?很不对劲。满清以骑射为荣,多尔衮也军功赫赫,好端端骑个马,怎么还能摔下来?

很多人揣测,这件事,是否是政治斗争的谋害?
多尔衮刚去世,顺治皇帝连忙追封他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而不到2个月,顺治帝又翻了脸,撤去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给他定了14条大罪,并挖坟掘墓,连死后安宁都不给。
前前后后的对比,很难让人不对多尔衮之死,产生怀疑。
我读这段历史时,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特意翻阅了不少史书,却发现,多尔衮之死,可能真的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他意外坠马这件事,完全是由于他的身体素质+纵欲过度所致。
如果你不信,请随我一起来捋一捋多尔衮的生平往事。

01 幼年,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受宠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
小时候的他,身体并不好。
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事情。
当年,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跟着队伍征战,但他却和母亲阿巴亥一样,在家留守。
天命年间的许多重大庆典,多尔衮也基本没有参加过。

他的父亲努尔哈赤非常宠爱多尔衮,甚至多次提出要把自己亲率的镶白旗给儿子,可见,多尔衮不参加庆典,一定不是由于不受宠。
而努尔哈赤活着时,多尔衮已经能够参议国政,但他很少参加战争。
这件事,也能侧面反映出,多尔衮的身体素质可能真的不太好,如果硬拖出去打仗,极有可能一命呜呼。
但因为太被保护,15岁的多尔衮身上仍然没有多少军功,当父亲去世,哥哥皇太极逼着他母亲殉葬时,他根本无法反抗。

02 青年,四处征战,伤病累累。
1626年,皇太极登基,15岁的多尔衮开始了四处征战的生涯。
满人好武,更是深信以武打天下的道理,身体孱弱就会被看不起。
皇太极登基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日子本就不好过,为了能够稳住脚跟,多尔衮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于是,多尔衮开始不要命地征战。
1628年进攻察哈尔部,1629年突进明朝边塞,逼近通州,1630年攻打北京,1631年攻打大凌河……
那时候的多尔衮,年轻气盛,总是冲锋陷阵在最前面,管他明军炮火如何,多尔衮也不愿意退缩。
后来,多尔衮又带兵接连征服蒙古各个部落。
1636年,皇太极论功行赏,多尔衮成了诸贝勒之首,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年仅24岁。
要知道,比他年纪大,比他征战多的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够狠,又能立军功的,几乎没有。

到后来,皇太极担心多尔衮军功过剩,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上,皇太极都会亲征。
皇太极为主,多尔衮为副,军功自然是皇太极的。
此后,多尔衮又征讨明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锦之战,这一战前前后后打了两年多,最后以多尔衮的胜利告终。
洪承畴被俘后投降,祖大寿开城投降。
可也正是这一战,使得多尔衮的身体大受损害。他第一次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体问题:
“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取自《多尔衮摄政日记》)
当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9岁。
和他一起行军打仗的兄弟子侄,基本没有得病的。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身体之弱,完全不像一个年纪正好的小伙子。

在不久后,多尔衮还秘密向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言语之间态度良好,非常恳切:
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
“痼疾”,就是久难治愈的病。
可见,早在30来岁的年纪,内里虚耗,再加之征战受伤,多尔衮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

03 壮年,忧思过度,心情郁结。
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争抢汗位,最后便宜了小娃娃顺治,多尔衮坐上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忧思过度】
世人皆知,多尔衮当了辅政大臣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把顺治的地位挤到了犄角旮旯。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多尔衮,也是劳心劳力,军国大事全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经济崩溃、社会混乱,反清复明呼声高涨,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可以说,对于满清而言,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
如何稳定下来,如何以少量的满人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如何设置行政机构……这些都是问题。
对于马背上的满人来说,这很困难。
而当时的顺治皇帝福临,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毫无理政能力。

“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
“予恭逢太祖、太宗遗业,代上摄政,惟恐事多阙误,生民所生,念民为邦本,日夜焦思。又素婴风疾’劳瘁弗胜,予躬几有过失,尔等勿得瞻徇,当各好所见。“(取自《清世祖实录》)
“风疾”,会引起关节疼痛,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湿。

一来二去,大臣们见多尔衮的身体实在不好了,就集体上奏,为保江山社稷,请求免去多尔衮的跪拜之礼。
可这时候的多尔衮,也就只有三十多岁。
放在现在,一个正常的30多岁小伙,怎么可能成天体弱、有风湿,连跪拜都有些做不到?足以可见多尔衮的身子,到底有多差。
对于多尔衮的身体,他的竞争对手豪格是这样说的: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
“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我岂似彼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
(取自《清世祖实录》)
【心情郁结】
拖着病体,多尔衮每天必须处理成堆的军国政事,身体自然没办法好起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令多尔衮心情更郁结的事情:他始终没办法当皇帝。
从多尔衮摄政的情况来看,其实他基本上已经行使了皇帝的实权。
如果他愿意,后来的他也完全有能力推翻顺治。
可是,为了满清的大局着想,他不能。
他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打下来、稳下来地江山,因为满清上层的内部战斗摇摇晃晃。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就想当皇帝,但因为实力不足没当上;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又想当,但实力还是不足。而现在,实力是够了,他却要自己主动放弃机会。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痛楚。并且这种精神上的痛楚,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身体。
正如他自己所说: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
【过度纵欲,身体虚耗】
为了缓解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和压力,多尔衮想到了两个好办法。
一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自己想要当皇帝的愿望进行缓解,比如穿龙袍、坐龙椅、享受文武百官的跪拜。
但这,比起他想当皇帝的欲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在女色上沉浸。
在影视剧的影响下,不少人都认为多尔衮是个痴情种子,钟情于孝庄。
但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老婆娶了一个又一个,私下里生活非常滋润。

12岁的时候6妻4妾。
但入关后,多尔衮就开始在八旗中挑选美女,入府当自己的婢女。
随着时间推移

只不过,不管多尔衮怎么纵欲,他就是生不出儿子,连女儿也只有一个。

04 最后的催命符——坠马摔伤
1650年的十一月,多尔衮外出打猎。
关于这段催命打猎之旅,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清世祖实录》记载:“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记》:(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多尔衮外出打猎,是因为自己生病了,心里不痛快,想要出去潇洒一下。

在满人的认知中,打猎可以消除病痛。
他们在刚刚发病初期、还能走得动路的时候,不管时间是否适宜,都会外出打猎,以消解心中烦闷,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曾经,皇太极在宸妃海兰珠死后,大病一场,圣体违和,仍旧顶着寒冬,在最冷的日子去了叶赫部一带(今吉林)打猎。
结果,病情加重,皇太极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
而这一次,多尔衮外出打猎,也刚好是农历十一月的寒冷天气。
身体本就不好的他,在寒冬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自然是一大重创。
多尔衮摔下之后,原有的病情加重,才导致了他去世。
对于满清贵族来说,多尔衮的去世是突然的,因为这时候的他才39岁。
但对于多尔衮自己来说,恐怕他早就心里有数了,先天不足的身体,后天多伤多病多思,怎么可能长寿?
只不过,他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年少时用军功奠定地位的自己,会因为一场小小的打猎而迅速失去生命。
由此可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明天先来,还是意外先来。
但我们能做的,或许是珍重身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多尔衮是继其兄皇太极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中又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英俊潇洒,富有儒将之风。但他自幼体弱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则自称是在关外松山大战时“劳心焦思”、“披坚执锐”种下的病根。他率军入关后,又独揽国家军政大事于一身,加之水土不服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使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经常感到头昏目眩,精力和体力逐渐下降。

到了顺治七年(1650)初,多尔衮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虽然他还是支撑处理政务,但是有时不得不在家休养。当时,由于对清朝军政要务的操劳和对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多尔衮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这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体力,积劳成疾;加之,他在生活上毫无节制,纵欲过度,疾病缠身,使他在日夜与病魔斗争中度日,精神负担很大。尤其是他家族内连续发生不幸,接连失去亲人,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顺治六年(1649)三月,他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接着他的两个兄嫂即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相继而亡。这些对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总感觉到他的家族正在衰败,时有灾祸降临之感,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果然,同年十二月,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因天花去世。他为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令两白旗牛录章京以上的官员及官员的妻子都要身穿缟衣,六旗牛录章京以上的官员都要摘去缨带,以示哀悼。顺治七年(1650)正月,多尔衮追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并将文字刻在玉石宝册上,企盼着家族的灾祸尽早过去。
亲人相继死去,使多尔衮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加之,他又连续率兵出战,内外攻心,终于难以支撑他的病弱之躯,被迫在家休养。顺治七年 (1650)七月的一天,多尔衮在家休息,心情烦闷。福临的侍卫大臣锡翰等人到家中探望。多尔衮对福临不亲自前来探望他,心中不悦,于是他对锡翰等人说:“我刚刚遭到不能再大的忧愁(指元妃病逝一事),身体又不舒服,皇上虽然是万民之主,但我遭到这么大的不幸,按照家族的礼节也应该到我这来看望一下。”随后,又气哼哼地说:“皇上年幼,可你们都是亲近皇上的大臣啊!”他虽然对此非常不满,但他已在内心里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看来自己也快该归政了,感觉自己独撑朝政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于是他又说:“你们不要因为我说这番话,就去告诉皇上,请皇上到我家中来。”可见,多尔衮除了身体有病之外,他的心理也已经非常脆弱。

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因为有病,心绪烦躁,便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以及固山额真等官兵到边外去狩猎。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狩猎。此一出就再也没有回来,猝死在边外的喀喇城。
多尔衮究竟是怎么死的?《清实录》记载简略而含糊。据清初笔记记载,多尔衮在与诸王等外出狩猎时,不意在行进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跌落马下,膝盖跌伤,当地土民用石膏给他涂抹了伤口,他勉强支撑着继续前进。后来,骑兵们将一支老虎赶入围中,多尔衮连射三箭未中,这时便感到膝盖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胳臂无力,便急令回营。此时,诸王大臣们见他面色苍白、伏鞍不起,便慌慌忙忙地找来担架,将多尔衮抬至附近的喀喇城,时隔不久,多尔衮还未来得及交待后事,就一命呜呼了!当时是十二月初七日,年仅39岁。

多尔衮的死讯传入京城,如晴空霹雳,举国震惊。福临对皇叔摄政王之死,也很悲痛。他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当多尔衮的灵柩车返京时,顺治皇帝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东直门五里外。他亲自举爵祭奠,向皇叔父多尔衮的灵柩行三跪大礼,扶棺痛哭失声。十二月二十日,下诏颂扬多尔衮功德,二十五日,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的尊荣,到此达到了顶峰。
顺治八年(1651)二月,多尔衮死后不久,被政敌揭发,皇帝判处他“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没财产”,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