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枣梆历史简介

枣梆这个剧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菏泽山西会馆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远在乾隆甲辰以前,鲁西南一带就有山西人“离乡背井”、“远服贾而通货贿”了。当时山西人在本地经营的行业,碑文中注明最多的是“典”—当铺,其他尚有“盐店”、“烟店”、“染坊”等。这些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者,便于闲暇时教当地人清唱。最早的一个教唱者,是山西晋城的一个银匠,他教唱的是一种“山西泽州调”。学唱的人逐渐增多了,便唱“围鼓戏”。

后至光绪初年(1875年),山西遭受灾荒,山西省的戏曲职业班社去外地流动演出,有个“十万班”曾来到鲁西南,在郓城、菏泽等地流动演出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返回山西。因郓城已有了清唱“泽州调”的基础,看了“十万班”的舞台演出,更加热爱这个剧种了。一些地方便聘山西职业艺人传徒授艺,渐渐能够登台演出。于是,“山西泽州调”在郓城等地留下了种子,并传播开来。

1925年前后,又从大名以西来了一部分上党梆子演员,他们很快与当地的演员混成一片,配合默契。像《徐龙铡子》《藤花杯》《海棠关》《访四川》等剧目,都是在那个时期流传过来的。由于不断交流经验,丰富上演剧目,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推进了这个剧种的发展。

前几辈的老艺人,在演唱“泽州调”的历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本地兄弟剧种的新东西,搜集和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演唱风格,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枣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