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器之“壶”
“壶”这种器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且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壶的种类非常多,有酒壶、茶壶、油壶等。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酒壶,古代有个词语叫箪食壶浆,“箪食壶浆”指百姓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壶”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壶是盛酒的容器之一,自商代到汉朝或更晚的时期都流行这种器物。壶是古代酒器中的大类,它形状多样,总地来说,可分为圆壶、方壶和扁壶。不同时代,壶的形态也有差别。商代壶为直口,长颈,圆腹下鼓,低圈足,贯耳,有提梁。另有椭圆、细颈壶。西周时期的壶,贯耳少而兽耳衔环者居多,方壶多为椭方形,盖多莲瓣状。春秋战国时期,壶体多圆角方体,壶盖亦多莲瓣状。战国时期圆壶多为铺首衔环耳,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

汉代壶一般圆颈大腹,圈足,腹两侧有铺首衔环。此时圆壶称为“钟”,方壶自名钫。方壶为明清铜壶多为圈足鼓腹,有方壶也有圆壶,或有盖或无盖,或带双耳或带提梁,但纹饰和造型均有别于商周古器。其中著名的有绹索龙纹壶、莲鶴方壶等。

绹索龙纹壶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山西省大同市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绹索纹带为界纹。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莲鶴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出土酒壶更是多,今天的壶就介绍到这,下期继续,欢迎大家来讨论还有那些壶让你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