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创始人(中山装谁发明的)
“中山装”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孙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推翻帝制,创立民国,被后世尊称为“国父”。孙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位传承中华文化,提倡学习西方,改变陋习的践行者,我国曾经举国推崇的“中山装”便是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并在全国提倡推广开来的。中山装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尝试。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束发,着宽袖袍服。满清入关以后,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几千年的衣冠文化被改变,留辫子成为了民族压迫的标志。尤其是近代以来与西方社会交往越来越深,发辫被外国人耻笑为“猪尾巴”。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满清政府覆灭后,民国政府要求国民剪辫易服,号召人民“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辫子一律剪除净尽。国人的辫子剪了,很多留学生穿起了西装。
剪辫之后是如何“易服”的问题。孙先生认为革命党人和政府文官所穿服饰是一个大问题,革命已经成功,长袍马褂作为人民的常服和便服可以,作为政府文官礼服则不符合时代潮流。
孙中山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于是孙中山先生亲自动手设计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简便服装,后来被定名为中山装。
中山先生参考中国传统的衣裤特点,并借鉴西服和南洋制服的特点,设计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异于经济,壮于观瞻。它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一来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1929年4月,国民政府制订的《文官制服礼服条例》规定:“制服礼服用中山装。”要求政府公务员、学校教员工作期间应穿着中山装,就此,中山装成为法定的制服和礼服。并将修改后的中山装造型予以公布,并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礼记》等内容寓以意义。中山装的文化含义:
上衣前身设四个口袋,寓意“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前门襟5粒纽扣,表示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的五权宪法。袖口各有3粒扣子,代表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裤子参考西裤样式,裤子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多种场合下,孙中山先生都亲自带头穿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明令全国各地机关公务员要严厉“取缔奇装异服”,穿中山装,且质料“必须国货”。中山装问世以后不单是公务员的制服,同时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中山装既可以做礼服之用,又可以作为日常服。一时之间穿“中山装”为举国所崇尚,大为流行。
解放后,干部大多穿着中山装,自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山装迎来发展的高潮,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服装样式。1984年换装的“中国83式警服”的构思即是取材于中山装。
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穿西服打领带,以表示新气象,中山装只有在少数场合才会成为人们的穿着服饰。
在当今世界,汉民族是唯一一个失去自己民族服饰的主流民族,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传统,人口超过10亿的最大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却是一大遗憾,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又开始流行穿着明代之前的汉服。2016年,民革中央建议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山装规定为国家法定礼服。
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中山装保留了西服的优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文化内涵。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爱国图强、敢于革新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