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火神庙(北京什刹海火神庙)
一、文化是什刹海内在的生命力
几年前笔者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对到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有何建议?”笔者说,外国游客如果是第一次来北京,一定要游览长城、游览故宫、游览颐和园,这样他才能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北京的话,那一定要走进胡同,来到什刹海,来到恭王府,你才能感受中国文化的“精深”。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什刹海可以比喻成文化之海,它既有金、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迹,也集中了漕运文化、皇家文化、王府贵族文化、官宦文化、士大夫文化、名人文化、商贾文化、平民四合院文化、宗教文化、水域民俗、军民共建文化等。它是北京城的明珠,是京味最浓郁的地方,丰富性、多样性、自然性共存。
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什刹海文化的精髓正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当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旅游目的地,名胜古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看似重现了昔日的繁荣与荣光,但当你坐上胡同游的三轮车,沿着先贤的遗迹,却听着南腔北调的车夫在戏说、歪说着这里的历史和先人;当年文人骚客们留恋的茶楼酒肆现在却灯红酒绿、喧嚣嘈杂,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古朴厚重;三轮车、自行车来回在路面上穿梭,再也无法感受到北京后海的悠哉;院墙不再完好,山墙下冒出一个个门脸、商铺,充斥的是劣质的小商品……面对这些,人们不禁要问,什刹海的根和脉、血和魂去了哪里?
文化传承不能光靠砖瓦砂石的重建,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来扩散和传播。回想恭王府的发展历程,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经过30年的努力,才完成腾退实现向公众开放的。2010年,笔者收到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来信,他写道:“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的空壳,只有恢复其精神内涵,才能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周先生的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什刹海。
二、以文化提升什刹海旅游品质
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视恭王府、醇王府、庆王府等清代王府,宋庆龄、郭沫若、梅兰芳等名人故居,火神庙、广化寺等寺庙,以及大量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和街巷的保护和利用,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再是一个个文化孤岛。可以充分发挥恭王府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引领作用,以恭王府、醇王府、火神庙等历史遗存为中心,在保护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依托自有资源以及引进传统文化资源,以“老北京生活”为主题,汇聚民俗体验、公益博览、宅院酒店、茶楼、国学太极、琴棋书画等富有老北京文化气息的业态,辐射周边区域,形成多点、多中心的生态区,进而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营造出老北京的传统文化生态。
1.文化是改善环境的抓手。什刹海地区是集居民的生活区、单位的工作区、游客的旅游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三方的诉求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对立的;辖区内单位属性不同,各自为政,属地管理难度很大。种种矛盾造成了什刹海的环境、拥堵、秩序等问题,也造成了文化氛围的缺失。
被单位或居民占用的院落,如何疏解人口,如何腾退修缮,如何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湮没?居民私搭乱建、开墙打洞、乱停乱放,造成环境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也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最近西城区已经开始对什刹海酒吧街的穿墙打洞、私搭乱建等问题展开集中整治,我们希望进一步改造恭王府及名人故居、寺观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疏浚什刹海出入各主要干道。
我们既要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也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最大限度地对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更新,基础设施完善,营造现代生活系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求,使这些原住民成为什刹海文化生态中“活的因子”。
2.文化是引导业态的途径。历史上什刹海的茶楼酒肆与文化息息相关。目前这里的酒吧、餐饮品质不高,小商品甚至无照经营和侵权仿冒,无代表性。这些业态基本上是市场自发配置的结果,无序、低端、盲目,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
什刹海可以通过创建“京味文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逐步改变这一现状。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国有文化生态保护区26个,北京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此类文化生态保护区,什刹海显然具有创建的独特资源优势,可以抢占先机。
“京味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打造什刹海全新旅游形象,推动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展示大国首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政府可以利用工商税收等经济杠杆,让一些低层次的商业业态退出,统筹空间利用,腾笼换鸟,注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引导机制,加强统筹联动,制定严格的业态准入标准,积极用文化引导业态,如引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北京老字号特色餐饮、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主题住宿等配套业态,打造旅游要素聚集、接待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旅游休闲区,提升旅游产业品级,增强综合实力和吸引力。
3.文化是吸引大众的根本。文化是鲜活的、生动的、眼前的、身边的,触手可及的。什刹海可以“以文兴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的聚集区、展示区、观赏区、体验区、传播区,打造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称的、高规格的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以浓郁的老北京京味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差异化之路,彰显区域文化特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海内外游客。
我们很想看到这样的场景:海内外大批游人慕名而来什刹海,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中国游客在这里看到文化的自信,外国友人深刻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巨大魅力。
原题:《以文化提升什刹海旅游品质》
图片:什刹海景区官方微博
编辑:张宇
什刹海火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