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简介(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时间)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于1950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朝鲜半岛的长津湖地区展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对峙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成功地顶住了美军的攻势,并最终将其逐出长津湖地区。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士气,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能力,对于整个朝鲜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狼林山脉的高山峻岭蜿蜒在长津湖的东西两侧,汇合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雪。
当时,该地区普降大雪,最低气温为零下30摄氏度左右。战斗在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官兵在寒风冰雪里,身上沾满雪沙,结满冰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长津湖战役是新中国军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全面对阵的战役。这场战役洗刷了1840年以来中国军队的耻辱,让新中国军人赢得了世界尊重。美英军事史家认为,中国军人的设伏、纪律和战斗精神都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些战斗被列入一些国家的军事教材,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国老兵后来说,假如碰到中国老兵,一定会拥抱对方。这是老兵之间的尊重。
长津湖战役打开了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大门,迫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盟友第一次正视新中国。
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使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在战略上确保了新中国的国土安全不再被觊觎。
长津湖战役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数百年积淀的腐朽气息被一扫而空,新的精神风貌注入了新中国亿万民众心中,为今天中国的全方位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础。以先烈精神对应现实挑战,这是我们在70余年后,纪念缅怀志愿军英烈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津湖战役历史介绍?
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重要战役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东线战场在长津湖地区遂行的一次反击作战。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冻伤较多、兵力不足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东线战场在长津湖地区遂行的一次反击作战。
长津湖战役,是世界军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志愿军近15万人,在气温接近零下40度的长津湖,与美军战斗僵持20多天。由于极度严寒,加之没有充足的御寒衣物,有近三万战士冻伤,4000余人冻死。 著名的“冰雕连”,就发生在此次战役,他们在前沿阵地潜伏三天四夜,每天靠三个土豆和雪水充饥解渴。等到冲锋的号角吹响时,全连官兵成了一尊尊雕像,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
战役在由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的美英韩军10.3万人(包括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美国第三步兵师、第七步兵师、英国第41皇家海军陆战突击队等)和由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大约15万人之间展开。在长津湖的战役,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进行了10天,对整场战争的进程有重大的影响,战役共包括4部份: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团及第7团从柳潭里突围撤向下碣隅里,美国陆军第31团级作战队第在长津郡东面的战事。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