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背后:真实案件改编,作者遭过威胁,孔刘原型怕被人下毒
看国产好剧《沉默的真相》那会儿,心里有过一个疑问:剧中每位为正义努力的主角,都像是一个环,一环接一环才有了最终胜利,可是这样的正义接力赛放到现实世界中,真的会实现吗?
但在了解电影《熔炉》背后的一些真实故事后,我领悟到,正义真的能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巨大的力量,改变掉所谓的“不可能”。
1、揭发
2000年至2005年,韩国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发生了教职人员对残障学生实施虐待和性暴力的事件。
受害学生有男有女,年纪在7-22岁之间。
2005年6月,教师权恩摄(即电影《熔炉》男主仁浩的原型),向光州地区身心障碍家庭问题咨商中心举报,揭发了同事们的丑恶罪行。
他称:每天晚上,老师会拿食物给男学生,让他们带被害人过来,然后对被害人进行性侵害等行为……
揭发之时,权恩摄正在被欲掩盖犯罪事实的学校反诬陷为加害人。
他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都很担忧,甚至害怕喝的水里会被人下毒,却还是无法做到袖手旁观,期待能将学生们解救出来。
事件曝光后,民间团体组成“仁华学校性暴力对策委员会”,领导成员包括委员长润民子、牧师金荣慕,他们为受害者发声,同时将案件推入司法程序。
牧师金荣慕
然而委员会的努力,在司法“因人而异”面前,如同以卵击石。
因涉案校方有钱有势,一审二审判决结果均倒向校方。二审时因受害者家属在和解协议上签字,涉嫌性侵的校长与教师还被改判为缓刑获释。
幸好,这没有成为永恒的定局,该案件相关报道被一位作家看到了。
2、文学武器
写下《熔炉》小说的作家叫孔枝泳。
偶然一天,她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很短的新闻,最后一段写有:
被告判处轻刑,并得以缓刑,翻译成手语的瞬间,法庭内充满了听觉障碍人士发出的惊呼。
对残障人士及不满13岁的儿童的性暴力犯罪不受时效限制;废除性侵未成年残疾儿童后,可以通过经济协商达成和解且不予立案的内容;对性侵、强制猥亵犯罪提高量刑刑期,不得宣告缓刑;从事残障人保护及公益事业的人员,对残障人实施性暴力犯罪的,在量刑标准基础上加重二分之一刑期以严惩。
因这部法案,犯罪嫌疑人得以严惩(但涉案校长此时已病逝,由相关机关负起连带责任,赔偿受害者)。
与此同时,惨遭过非法对待的仁和学校学生们开始独立生活。
孔枝泳资助他们开了咖啡店,店名叫“独同”,意思为独自、一同,生意很不错。
虽然他们未曾忘记过去,会在恶梦中与坏人相遇,但整体生活环境算是回归平静。
5、写在最后
听过很多人说,《熔炉》是一部改变法律、改变国家的电影。
这句话没错。但希望大家不要因这种声音,忽视了那些不为众人知的星星之火。
毕竟电影《熔炉》背后,是很多很多人的奋战。
有个常见问题是:“你那样做,真的有用吗?“
那一大群人用行动给予了答案:”有的,当伸张正义、平权的主角,从‘我’变成无数个‘我们’,影响将超乎想象。“
作者:肖大雨
参考资料:
孔枝泳《熔炉》
公共电视手语新闻《重启调查半年韩熔炉事件判决出炉》
一条《富家女揭露性侵真相,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法律》
新京报文化客厅专访《熔炉》作者孔枝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