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宴-鹿鸣宴
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1000多年。北宋时期,鹿鸣宴还相对普及;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经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
关于鹿鸣宴得名,一说为鹿与“禄” 请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含义,以此为升官发财的盼望,而新科入举乃是入“禄”之始。但由于古代人们自谦含蓄,并不愿将财富放在嘴边,因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于是取了“鹿鸣”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取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 会属僚,设宾主,陈姐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
宋吴自牧《梦梁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帅漕与殿步司排罗鞍马仪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马带羞帽到院,安泊款待……两状元差委同年进士充本局职事官,措置题名登科录。帅司差拔六局人员,安抚司关借银器等物,差拔妓乐,就丰豫楼开鹿鸣晏,同年人俱赴团拜于楼下。”
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顺天乡试揭晓翼日,燕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贡士于顺天府,曰鹿鸣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鹿鸣宴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嘉宾,席间即颂《鹿鸣》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