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百家姓之“舒”姓,舒姓的发展历史
一、舒姓简介
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二、舒姓迁移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
到了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
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
到了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三、舒姓溯源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巨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
皋陶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群舒诸国起先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年被嬴姓的徐国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郑七年,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娄林之战”中,乘机脱离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
周定王姬瑜六年,楚庄王芈旅首灭蓼舒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楚庄王再灭舒庸国;周灵王姬夷二十四年,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舒鸠国又被楚康王芈昭所灭;其余的群舒诸国在其后也陆续被灭于楚国。
灭国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史称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皋陶 :传说中的少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活动据点在奄。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以正直著称。禹继舜位后,继续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并将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国,为子爵,世称舒子。舒子平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最后又被楚国灭亡。失国后的舒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氏,称舒姓。他们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
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寿舒,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