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陶,留有泥香的历史符号
土陶,也叫“窑货”,是在土窑里烧制出来的陶器,也是湘西土家族人特有的手工技艺。
土陶与土家族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烧制出来的碗、菜盘、油罐、茶罐、坛子、油灯等陶器,是土家族人最为喜欢的日常生活用品。它的生产工序原始,产品品种多,式样全。其生产工序和流程,有选料、制坯、装窑、烧窑等重要环节。
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彭继松年过七旬,自小从父辈手中继承了制陶传统手艺,其制作土陶技艺精湛,令人叹服。2012年,他被列为我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土家族人制陶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非常传统,首先要在当地选用一种软性且无杂质、有一定黏性的泥土作为原料,将基碾成粉末,过筛后即成熟料。然后将过筛的熟料加水反复搅拌揉均,成可塑状即可。制坯时,将坯泥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工匠旋转转盘,双手和转动的陶泥掐出不同造型、品种形状的坯子。坯子成型后放在一条木板眼晾干,然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一般土陶烧一天一晚(24小时)即可成品。制作土陶,没有图纸,也没有模板,完全靠手感和经验掐制。
土陶制作过程
对口
转轴
罐口
扎花
晒干
制坯
精作
成型
彭继松从记事起就学会了制陶手艺,品种多达20多种,那时他家的土窑日夜不停地烧,成品销往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和周边县,一些商人还亲自上门订货。上世纪70年代初,土陶甚至出现了最“红火”的场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各种塑料、铝制品的出现,人们对土陶用品的使用越来越少,土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村里好多土窑也关闭改行了。
彭继松是该村最后一个关闭土窑的。因为他不想这门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手艺丢掉,农闲时,他就一个人在轴盘下,常常掐泥制坯,摆弄坛罐,坚守技艺。他知道,现在土作坊并不为人看重,许多年轻人出远门务工,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土陶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现在,彭继松最大的愿望是这门传统技艺有人继承下来。在拍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彭继松的堂屋八仙桌上,还摆放着一盏陈年的土陶油灯,他说这是他父辈烧制留下来的唯一的“土陶真品”,已经近200多年历史了。
想起儿时,每家每户的坛坛罐罐,其实就是土家族人精心烧制的土陶;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颜色单一、成品精致的土陶,却成了记忆的一部分。
土陶,留有泥香的历史生动符号,是在喧嚣之后,让人们静下来品味的艺术。
本期编辑:杨世芳
内容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