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大全以及解释
#文章首发挑战赛#
谥号,即中国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逸周书·卷六·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源于西周,秦始皇时曾废除谥法。秦始皇因怕遭遇非议曾废除谥法,秦始皇上台后曾下沼说:朕闻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手,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夸以来,除谥法。(《史记·秦始皇本纪》)因此,秦朝两代皇帝都没有谥号,只是以其即位的顺序称呼,即秦始皇、秦二j世。秦始皇的本意是要“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千万世,传之无穷”。秦王朝不久被汉朝推翻了,于是谥法又得以恢复,直到清朝灭亡。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的许可,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的赐予。但到唐朝之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的意味。



谥号一般只用一个或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美(褒)、平(怜)、恶(贬)三类:
美谥(上谥),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这类谥号在所有谥号中占绝大多数。
美谥的用字: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纯行不二曰定,大虑静民曰定;
刚强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
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安民立政曰成,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温柔善良曰懿。
平谥(中谥),既非表彰,也非贬斥,只是客观的叙述境遇,或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怜悯。
平谥用字: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断折曰怀;
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
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
外内纵乱曰荒,好乐息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
恶谥(下谥),申贬斥之意的谥号。
恶谥的用字:
好变动民曰躁,名与实爽曰缪;
不悔前过曰戾,沽威肆行曰丑;
华言无实曰夸,好内怠政曰扬;
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逆天虐民曰抗,杀戮无辜曰厉;
愎恨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剌;
好变动民曰躁,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华言无实曰夸。